八佰观后感
先导
“我神州半壁河山,日遭蚕食,亡国灭种之祸,发之他人,操之在我……为国杀敌,是革命军人素志也……”八佰这样的故事本是很容易塑造英雄形象的,孤军奋战至死,这种悲壮的美不多见。奈何史料对这场战争的定性显的它不太行,于是管导演强行架空历史,强化那些感人的素材,弱化部分滑稽之说。但这可以理解,毕竟这是商业片,不是纪录片。奈何管导演非得拿记录史实作为噱头去宣传,这就又当又立了。
第一幕
刚到上海的地方宪兵组织遇上了小股日军,手上持枪而一枪未鸣,抱头鼠窜,躲在废墟里似鸵鸟头埋沙。
第二幕
散兵游勇们被沿途收拢到四行仓库,有人想走垃圾桥,有人想渡苏州河。他们是父母的儿子,是孩子的父亲,是妻子的老公,战争总是要死人的,也是要有人活着的,为什么活着的不能是他们,而是晓明叔演的特派员?
第三幕
用行刑激发这些新兵蛋子的血性,可能是为了体现战争的的残酷。
第四幕
苏州河对岸的部分百姓舍生取义,他们做了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们选择去做,而不是怯懦到不敢面对,像鸵鸟埋沙那样。民族主义在觉醒,如果说那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颓废的,骨瘦如柴的老人,这些觉醒的民众就像是一根根不在麻木的肌肉纤维,他们在等一个大脑,一个能带领他们发出合力的大脑,组织他们完成时代的使命。
第五幕
迫于日军即将使用重炮,威胁到列强在租界的利益。美国居中调停,特派员送来一纸总裁口谕,要求撤退,顺带还PUA了一波“你谢晋元的荣誉,比不上四万万人的太平”。“不管打赢了,打输了,总得有人活下去啊,我只想这些百姓少受点战火之灾”,典型的买办思维,汪氏思维,如果真如他们所想,今天的中国怕是要沦为印度支那。至于那句战争总是政治的延伸,私以为通敌卖国,误国辱民不配叫政治,势均力敌的斡旋,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政治。这类政治家存在的意义在于,为国家利益发声,创造合理的外部环境,最后再由军事家完成最后的任务。(战国时代的秦国就是如此,合纵连横) 第六幕,商业行为,不予置评。
总结
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,是悲壮,是光荣,但更多的是荒诞,是屈辱,是弱国无外交的悲剧。 明知道指挥部已经放弃了这块国土,明知道自己誓死效忠的长官已经放弃了这片战区,明知道困兽犹斗也终归是困兽,他们在这片战场挥洒的热血是为了谁,那个绕着一圈又一圈手榴弹,带着必死的决心跃下五楼的少年又是为了什么。 所以啊,国民党部分基层士兵想必是尝尽了被利用,被抛弃,被遗忘,被出卖的滋味,才造就了后面三大战役的势如破竹。
八百里有一些细节很有意思:
- “长官,我就是想来看看上海,我以为我们是来打扫战场的。”“长官,团长没了,营长没了,连长也没了,我们不知道去哪儿,就只能往后撤了”,国民党的基层统治力真的是不行啊。像极了印度的样子。
- 四个人面对日军狙击手,强行整修外围工事,老算盘谈到国军老规矩,认命而蹈矩不逾规。